
近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在中国青岛召开,中国防长董军主持会议,十个成员国防长全到齐,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防长会议,令全球瞩目,但也带来了难以弥合的分歧。
6月25日至26日,在青岛举行了上合组织防长会,这次的防长会几乎与北约峰会同时举行,因此在外界看来,中美又在无形中进行着一场影响力较量。但前者是为了“促进地区和平”,而后者却是商量如何提高防务预算,方便“东进扩张”,谁才是全球安全的守护者,谁又是对抗分裂的制造者,已经高下立判。
今年是上合成立的第25个年头,近段时间,印巴空战、以伊冲突相继爆发,全球安全赤字加剧、国际局势变乱交织、单边主义与霸权行径严重冲击国际秩序,上合防长会的召开凝聚了多边共识,为动荡世界注入了“稳定锚”;上合“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与北约以意识形态划分阵营、搞集团对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当今世界提供了安全治理新范式。
这次防长会的独特之处在于,这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防长在五月空战后的首次“同框”,也是印度防长辛格自2020年后首次访华。加上在辛格之前,印度国家安全顾问、中印边界问题印方特别代表多瓦尔访问了中国并与中国外长王毅进行了会面,不免让外界认为,中印关系即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但是谁都没想到,印度是来者不善。
对于五月上旬印巴在边境爆发的空战,印度是耿耿于怀,在这次会议上,辛格要求包括中俄在内的其他八个成员国在印巴之间二选一,但九国异口同声拒绝了印度的无理要求。据《印度时报》报道,辛格要要求上合在联合声明中加入“巴基斯坦支持跨境恐怖主义”相关内容,这一诉求并未得到上合的明确回应,因此辛格拒绝在联合声明上签名,联合公报就此“流产”。
这件事对于上合来说是一个提醒,它反映出现在的成员国之间在安全威胁认知、对外战略,甚至意识形态上还存在相当大的认知差距。虽然上合并不会像北约一样形成“共同防御机制”,但这依旧会对成员国之间的团结一致和组织的未来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幸运的是,虽然有印度这个小插曲,但会议仍达成“加强战略沟通、推进务实合作”的共识,体现了上合能够调控内部矛盾、专注多边议题的独特能力。就影响力而言,上合目前的组织架构为十个成员国、两个观察国和十四个对话伙伴,其人口占全球的一半,为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点就算是印度再怎么阻挠也无济于事的。
然而,我们仍然需要关注印度之后的言行,这已经是印度在一年内第三次“搅局”了,2024年印度就拒绝支持“一带一路”而拒绝签署联合公报,今年6月上合谴责以色列袭击伊朗,印度再次保持了沉默。
这三件事不仅暴露了印度外交策略的深层矛盾,更揭示了其在地缘博弈中的战略困境。印度长期在东西方之间摇摆,本来想达成遏制巴基斯坦,制衡中国的意图,但现实是,印巴空战爆发时,美国与巴军方高层互动,特朗普还向巴基斯坦出售了无人机,伊朗也因印度默许以色列空袭,宣布石油贸易“只收黄金或人民币”。印度如今是芝麻没捡到,还丢了西瓜。
青岛会场内,九国防长冷眼旁观印度代表的表演,就是对印度投机主义最好的审视与回击,上合和金砖会不惧一切艰难险阻,继续前行,而印度错过上车的机会,以后就只能彻底沦为旁观者。